东方娱乐论坛论坛特色版 -- 分区版主:白欣『精彩贴图』 → 从电影中体味生活意态和残酷的青春…


  共有168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从电影中体味生活意态和残酷的青春…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xiaoxiao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圣 帖子:19989 积分:81509 威望:4 精华:0 注册:2004-7-30 12:00:25
从电影中体味生活意态和残酷的青春…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4-11 18:53:57 [只看该作者]

《坏孩子的天空》,日本,1996
坏孩子的成长更为孤单落寞、更为痛彻心扉,因为骨子中的异质;坏孩子的友谊要求相互支撑,更需要信任,因为心态的迥异;坏孩子的天空也有艳阳高照,也有影子相随;坏孩子的青春可以是挥霍,也可以是节省;可以自由飞翔,也可以重重跌落。
  北野武的半自传作品,把少年的理想与迷茫、愤怒与哀伤尽化在了拳手的蛮劲和悠悠的单车路上。
  影片结尾,小马和新志又在校园里共骑一辆自行车,好像又回到了从前。小马说:“什么都没变。”而教室靠窗的新生又开始木呆呆地看着他们,好像命运的轮回,所有时代中少年的同样命运又开始循环,降临到后来者的身上。这时,新志发问:“还有像我们这样的混蛋吗?”“我们已经完蛋了吗?”小马笑起来:“笨蛋!还没开始呢!”
  我们就这样一代代地陷在时代决定论的深渊里,毫无所感,毫不自知,被动地被塑造,带着这样的命运,被动地长大,成熟,直至灭亡。
不羁青春--《猜火车》,英国,1996
继六十年代之后,世纪末的世界再次出现了年轻一代的精神勘塌,同六十年代不同的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来临,这种精神勘塌具有超越地域的全球性,《猜火车》即是表现这种题材的代表作。因此它一问世,就得到了新人们的追捧和保守派们的视作洪水猛兽的恶毒攻击,较之前辈,当今青年的不羁和颓废更为清醒和理智,他们天性未泯但自甘堕落,他们没有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信仰
爱情青春--《爱情故事》,美国,1970
1942年,美国出品了第一部以《爱情故事》命名的电影,直到今天,几乎每年都有以这个名字注册的电影被制造出来,但事实上,只有派拉蒙公司于1970年出品的那部影片才是这个名字的真正主人。
  为了营造更为简单的氛围,故事被挪进了哈佛的校园。一对青年男女在美丽的校园里邂逅并一见钟情,他们的爱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才发现彼此门第的悬殊:男孩的家族甚至是这个学校的创建者之一,而女孩的父亲只是个烤甜饼的。他们当然不会顾及这一切,男孩为此脱离了家族,与女孩共筑爱巢。在艰辛又充满甜蜜矛盾的生活中,他们渡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光,男孩终于拿到律师执照。这时,病魔代替了门第和金钱成为阻隔爱情的凶手,尽管男孩终于向父亲开口求饶,绝症终究夺走了女孩的生命,爱情在生命的终结中获得了永恒。
  这是一段名符其实的爱情故事,在影片中除了青春的爱情之外,你几乎找不到任何东西。对于这样一部电影如何能成为经典至今仍令人费解。60年代的好莱坞阴云密布,惨淡经营,派拉蒙是最艰难的一家,他们已经到订了向连锁餐饮业和旅馆业进军的计划。是《爱情故事》拯救了派拉蒙并复苏了整个好莱坞,随着《爱情故事》上映后的巨大成功,十年的萧条终于结束了。60年代的青年们大都不看电影。他们吸大麻、唱摇滚乐、乱搞男女关系、时不时来点反战游行。电影,是什么东西。经过了十年的思想的解放、个性的张扬、艺术的反叛,60年代终于在青春的即将完结和厌倦中走到了尽头,纯真的爱情在一夜之间战胜了性解放的浪潮,胜利回归。《爱情故事》出现后,这单纯美好但严重脱离现实的青春爱情成为了主流,那些充满反抗意味的青青和残酷爱情的电影不复存在。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中期。就这样,作为见证时代的先驱,《爱情故事》成了一段独特的经典。

灿烂青春--《野芦苇》,法国,1995
《野芦苇》是对一个已逝时代浪漫化的描述,对青春的诗意和困惑的缅怀。回忆里的一切阳光灿烂,尽管那是一个太不寻常的年代。人们终于看到了不那么苦大仇深的关于60年代的描绘。1962年,阿尔及利亚的战争爆发,如何看待这场风暴,如何接纳那些从阿尔及利亚撤回的大量正统的法国侨民。这种尴尬的气氛
笼罩着整个法兰西。《野芦苇》讲述的就是1962年的灿烂青春。
野芦苇》没有像其他影片那样刻意地营造时代气氛,而是还青春以应有的坦诚和敏感。这一点集中地体现在主人公弗朗索瓦的身上。他和三个看起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人都建立了良好的友情并不断地沟通和撮合他们相互间的关系。他让玛依安慰失去亲人的赛杰,出马调停赛杰与恩利的冲突,促成玛依和恩利的相识与相爱。当x和政治走入青春,社会也就介入了人生,芦苇般脆弱和坚韧的青春在成长中学会了坚强。对于生活,他们年轻的心作出了各自不同的坚定抉择。一切都似《野芦苇》里灿烂的阳光,青春是美好的。芦苇经受了风的洗礼,收获了成长的烦恼和欢愉。
觉醒青春--《死亡诗社》,美国,1989
一所刻板、封闭的著名学校,青春朝气的学生们身着老成持重的服装,在保守古板的老师监狱般的教学中被机械地灌输着数学、拉丁文……。直到有一天,基延老师出现了。他的出现打破死气沉沉的校园生活,一切都变得多姿多彩。他热爱生命,学识渊博,鼓励年轻人追求个性。他领着学生们撕烂那些陈腐的书籍、领着他们高声朗诵惠特曼的诗句、领着他们站上讲台重新眺望世界寻找真我、发掘他们真正的理想、鼓励他们表白爱情,青春第一次毫无保留地绽放。

  矛盾总归是要来的,沉寂已久的保守势力终于发威了,尼尔成了最直接的牺牲品,在理想和父权中他选择了死亡,刚刚绽放的青春遭遇最沉重的打击。“死亡诗社”分崩离析,不久查理被开除了,还有亲爱的基延老师。一切又回到了影片的开始,我们不禁怀疑,就是这样吗?接下来的一切没有让我们失望,这个经典的结尾意味深长,虽然它已无法改变基延老师离去的命运,但我们看到的是爱和真理的种子已在青春的心中生根,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发出了青春觉醒的咆哮。

《发条橙》,美国,1971
发条橙》是根据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小说最初在美国发行的时候,发行商坚持将小说描写亚历克斯长大后最终放弃了暴力,并结婚生子的最后一章删去了。而伯吉斯一直对这一章耿耿于怀,一直认为没有这一章,他的思想就没有办法完全表达出来。因此,他一直不满意美国版的《发条橙》,不管小说或是电影。
纽约的电影评论界评价《发条橙》为美国1971年的年度最佳电影,而库布里克则为年度的最佳导演。它还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电影剪接的提名。
《野星骑手》,美国,1954
摩托车同电吉他、朋克头、嬉皮风格一样曾作为一代青年人反叛的标志。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在街道上惹事生非,而后呼啸而去,它就是这么幼稚,但当时青年把它视为对抗社会的手册。“摩托公路片”始祖,《逍遥骑士》早期探索版。

《毕业生》,美国,1967
毕业的含义一语双关,105分钟的时间集中展示了大学毕业的本从幼稚走向成熟,超越自我,真正从社会大学毕业的过程。没有哪部电影像它那样真实而完整地展示了60年代中后期的青春。在此后相当长久的一段时间里,看《毕业生》唱《寂寞之声》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青春的标志,包括80年代初的中国。
《两杆老烟枪》,英国,1999
能拿下99年全英票房冠军,全仗新新人类的支持。英国青少年的行径让人膛目结舌、惊喜连连。没有强力的心肺功能最好不要观赏此片(此片的成人观众确实不多)。防不胜防的爆笑转折充满年轻一代无厘头的疯狂,让你在狂笑的同时心脏狂跳,不能怪新人类瞧不上昆汀·塔伦蒂诺,盖·瑞奇实在太酷了。
我自己的爱达荷,美国,1991
天逝天才瑞凡·菲尼克斯的巅峰之作。迈克似乎是为他量身打造一般:年轻的吸毒者、有心理障碍的天才、与世隔绝的疏离感和永无回应的爱。像小混混似的盘踞在破旧的废弃大厦里;碧波里的鱼群、安详宁静的公路、美丽的云朵、白色栅栏的小木屋。到底哪一个才是他的青春?影片并不肮脏,但它绝不纯洁,“沉淀到心里的却是哀歌般的清澈”。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国,1995
姜文为我们讲述了一则有点忧伤又不失快乐的青春故事。不是每个人都有大院成长的经历,每个人都经历过十六岁的夏天,每个人都曾身处在六月正午灿烂的阳光下。它纪录的是一段未经整理的生命,虽然带着点淡淡的时代印痕,但更多的是所有走过青春的人都能体会的灼热,在你的皮肤上炙出成长的伤痕。
《邦妮与克莱德》,美国,1967
强盗片历史上划时代的经典之作。一对没有归属感、反传统的青春情侣一路抢劫并大肆宣扬他们的暴力行径。他们通过抢劫抒发对社会的反抗,过程中他们确认了自我价值,即使是生命尽头都那么浪漫和诗意。既然悲剧早已注定,他们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精疲力竭》,法国,1959
一个名叫米歇尔的青年在结果一名P后回到巴黎,一边找人弄钱,一边与女友帕特丽茜混混。结果,他被女友告发,在追捕中丧命。一次电影观念、形式和表现方法的GEMING,以至于影片所赋予的青春主题几乎都要被忽略了。“真可恶”——米歇尔走前的诅咒,无论P还是观众都感到迷惑,但这正是那个时代法国青年的迷惑,莫非真如存在主义所说的——生活本身就是可恶的。
《梦旅人》,日本,1996
一部与时代相宜的青春电影。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使你感觉不到他们是一群病人,他们看上去更像流浪的孩子。蔚蓝的天空、浩翰的大海、金色的夕阳、多彩的生活,一座高高的围墙阻隔了这一切,奔向这一切的过程中,三个年轻的生命消失无踪。留下你独自感叹现实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长大成人》,中国,1997
讲述音乐青年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成长经历,十几年时间终于使他们找到了真正的寄托,成长的污浊最终被荡涤得干干净净。像所有弘扬主旋律的影片那样告诉青年人:人无论在什么样困境中都应该有追求、有信仰
《我心狂野》,美国,1990
在大胆、非常规、混乱的背后是相当传统的情节。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冲破阻力和阴谋,找到属于自己的“绿野仙踪”。尼·凯带来了一个另类版本的猫王,我们拥有了一部青春的激情史诗。
《记忆中的风琴》,韩国,1999
悠扬的风琴声带你来到了60年代韩国如画的乡村美景中,带你来到一个17岁少女的美好回忆里。一个美丽的女孩爱上了从城里来的教书先生。原谅我提到《我的父亲母亲》,但它们真的有些相似之处,比起《我的父亲母亲》一片的矫情与苍白,《记忆中的风琴》太过丰富精彩。你会看到真正如诗的少女情怀,而不仅仅是章子怡的大棉裤子和花上衣。
《坏孩子的天空》,日本,1996
坏孩子的成长更为孤单落寞、更为痛彻心扉,因为骨子中的异质;坏孩子的友谊要求相互支撑,更需要信任,因为心态的迥异;坏孩子的天空也有艳阳高照,也有影子相随;坏孩子的青春可以是挥霍,也可以是节省;可以自由飞翔,也可以重重跌落。
我们就这样一代代地陷在时代决定论的深渊里,毫无所感,毫不自知,被动地被塑造,带着这样的命运,被动地长大,成熟,直至……
=========================================

==============================================



 回到顶部